2023新能源汽车品牌亏损多少(2021新能源暴跌)

「观察」2023新能源汽车市场重新洗牌?应该是优胜劣汰

文/土木

在过去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风起云涌。比亚迪傲视群雄,一览众山小;传统国内外大厂也是毫不犹豫,向新能源市场积极靠拢;新能源车型也是基本做到了全覆盖,SUV、轿跑、MPV等等,应有尽有。

虽然市场已经在走向成熟,但新能源车企还在一个一个往外冒、新车还在一款一款的推,那么2023年还会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重新洗牌的一年吗?可能不会,因为市场格局基本已定,剩下的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

国补取消,马太效应明显

自2010年起,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单车48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国家新能源车购置补贴。但这一政策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汽车行业讲究规模效益 ,在一定范围内,产量越大,成本降低越多。国补的取消将加速已经具有规模化效益的车企获得更加明显的价格优势。

在这种大环境下,已经落后的车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市场真正进入到了优胜劣汰的环节。

没有形成规模前,车企的亏损是惊人的。已经上市的“蔚小理”去年仍是动辄几十上百亿的亏损;还没有上市的其他新势力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而还在跑步进场的小米、百度等将直接面对红海市场。

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前景诱人,但是马太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动辄几百亿的投入往往只能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国内蛋糕就这么大,如日中天的比亚迪就已经占据了国内三分之一的新能源市场,以此态势发展,众多合资品牌将率先出局。而伴随着强势品牌的强势之举,销量不好的车企将不得不断臂求生,因为销量和利润挂钩,而利润和人员挂钩,裁员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条路上,注定很多中小企业将被淘汰。

自疫情以来,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上涨,已经让车企很受伤,而能解决如此庞大的供应链的企业少之又少,这就决定了能不能占据市场先机。没有市场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面临停产,注定会被淘汰。

控制成本还得会迎合消费者

前文提到,随着国补取消,叠加经济预期让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车企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动力电池成本依然占到一辆车40%左右,2023年动力电池的成本依然很难降下来。

涨价,消费者不买账;不涨价,单车利率将进一步下降,盈利之路越来越漫长,卖一辆亏一辆,越卖越亏,投资人不乐意。一部分实力不够的车企自然苦不堪言。

以前都说说造电动车的门槛低,是因为电动车结构简单,造出来容易。睁塌但是把车卖出去,而且能保证长久不衰的卖车,很难。

特斯拉2003年成立,2020年,特斯拉实现营收315.36亿美元,下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7.21亿美元,由2019年亏损8.62亿美元转向盈利,这也是特斯拉成立17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强如特斯悉陪圆拉花了17年,在2020年才盈利,这还要包括卖积分和政府补贴收入,这一年特斯拉卖了50万辆电动车。

那些还没有把车造出来的,或者还没有卖几辆的,2023年都会很难,会面临退出的境地。这个市场玩家已经够多了,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也低了。

随着消费主力变更,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崛起,新能源汽车的外观和内饰等要与年轻消费人群的主流价值观匹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客户的喜欢,才能更大程度促进车辆的销售;

除此之外,实用也是最基本的需求,高性价比的汽车也会得到更多的用户,华乱好而不实将很难走远。国产新能源汽车在这些方面确实是走在前列,所以对传统合资、高端品牌有较大的冲击。

但自主品牌仍需注意,消费者今天能接受一个从没听说过的新势力品牌,意味着明天也能接受另一个没听说过的牌子,只要价格合适。所以车企一方面需要把产品造好、控制成本、打响品牌,还需要学会迎合消费者才行。

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引发新一轮技术竞赛

随着产业发展一步步推进,以自动驾驶为中心的整车智能化重要性越发凸显。虽然很多人都对整车智能化和高阶辅助驾驶的未来怀有疑虑。但必须承认,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发展速度相当快,整车智能化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成为必需品。

目前,智能电动车产业革命正处在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过渡期,进入下半程后未能成功转型的车企将加速淘汰。进一步说,城区高阶辅助驾驶必将甚至已经成为智能化赛道拼杀的重点。

之前,小鹏和华为都推送了城区高阶辅助驾驶,两家的效果都相当惊艳。而能够正式上路,说明技术和政策上都没有硬性障碍了。量产车在城区日常驾驶场景下不断积累数据,长期价值巨大。

所以下一步就很明确:让城区辅助驾驶支持更多城市。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绝大多数里程都是日常城区驾驶,只要尽早完成主要城市覆盖,消费者感知和体验就会有极大提升。

必须承认,目前所有高阶辅助驾驶都只是辅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但较高完成度的城区高阶辅助驾驶,是能够有效改善消费者的日常驾驶体验,同时带动更多消费者转变观念。

所以继高速辅助驾驶之后,城区辅助驾驶又将是各家拼杀的重点。率先行动的企业能收集更多数据训练算法,逐步加强既有高阶辅助驾驶的泛化能力。而落后的车企想要追赶,则有可能陷入“一步慢步步慢”的恶性循环。没有自身的优势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脚步的车企自然将是淘汰的结局。

市场终是分久必合

前面分析了2023年的格局,那么再之后呢,必然是出现大规模的整合,仅留下几个世界级品牌。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不仅是重资产行业,更是规模效应极其显著的行业。随着时间流逝,各个工业国的汽车产业不可避免的走向兼并整合,这是无法逆转的经济规律。

传统汽车强国日、德、美等国在长期发展与互相兼并之中,最终各自形成了极少数(三四个)汽车巨头。相比之下,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时日尚短,严重缺乏整合。

虽然近些年新车销售低速增长甚至下降,汽车行业大盘增长的红利也随之结束。但自主品牌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成功抓住了SUV崛起的风口,再次分到一大块蛋糕。后来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浪潮,同样让自主品牌获利良多。一次又一次蓝海期红利,客观上使得国内汽车产业兼并整合的过程被不断推迟。

但再庞大的市场红利,也总有吃完的一天。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肯定会继续增长,但不太可能维持过去两年的超高增速。

现存的造车新势力,固然已经是几十上百家新造车公司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但数量仍然不少。再加上,各大传统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也都有不错表现,市场上现存的汽车品牌还是太多。

所以哪怕从最简单的规模效应出发,注定会有一大批企业仍面临淘汰危机。也许就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就能明显看出这样的趋势。

写在最后:

新能源汽车尽管发展较晚,但发展势头和趋势不止,2023年将会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能不能在今年做出成绩或许就决定了两三年后自身品牌还能不能存在于这个汽车市场。

对于消费者来说,市面上新能源汽车的选择虽然多,好产品也不少,但也架不住买到一辆三五年后就绝迹的“新车”。所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加速洗牌、优胜劣汰,对消费者来自然是好事,留下来的,只会更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智电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马斯克笑不出来了,特斯拉市值暴跌超2700亿,悔不当初?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特斯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的成功,离不开马斯克敢于冒险和独到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从特斯拉敢于和上海政府签对赌协议就能看出。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由外资独资的汽车品牌,特斯拉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在国内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如果算上特斯拉开始实现国产的时间则更短,仅用了三年。也正是因为特斯拉持续畅销,才让其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马斯克更是一举成为了全球首富。

但自2022年以来,特斯拉的股价就在不断下行,4月3日更是一夜之间市值蒸发了超过2700亿元。难道说,不可一世的特斯拉也要被资本抛弃了?

市值蒸发超2700亿元,都是降价惹的祸?

据报道,在本周一特斯拉股价暴跌6.12%,收于每股194.77美元,市值蒸发40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58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特斯拉股价大跌与年初开启的大幅降价脱不开干系,特斯拉的降价导致投资人对特斯拉未来利润率充满担忧,且降价对特斯拉的销量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增长。

根据特斯拉第一季度的销量数据显示,特斯拉在第一季度的销量虽然达到了422875辆,创下了历史销量新高,但没唤兄相比去年第四季度,也仅仅是增长了4%,并未达到50万辆的销量目标,且这一成绩还是特斯拉高达20%的降价幅度换来的。

因为1月份的降价并未让特斯拉销量取得较大增长,这也让外界质疑特斯拉为了完成交付量目标是否还会进行更多次的降价,而降价也就意味着利润率的降低,这显然不是投资者愿意看到的。

事实上,特斯拉每次降价都会在股市迎来震动,从去年开始特斯拉的股价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数据显示,2022年特斯拉市值累计跌幅超过了64%,仅为3958亿美元,距离巅峰时期的1.2万亿美元市值,蒸发了超8000亿美元。

特斯拉降价,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促进销量,以此来完成销量目标。但在特斯拉降价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所致。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红海激烈竞争,特斯拉的稀缺性正在逐渐消失,尤其在电池续航、车辆安全、智能驾驶等方面的比拼中,特斯拉的优势不再明显。

中国有比亚迪强势崛起,全球范围内大众链歼、宝马、奔驰等传统车企也在加速电动化布局,都对特斯拉造成了不小的威胁。如果特斯拉仍旧维持高高在上的价格,就很难与竞争对手抗衡。所以说,频繁地降价实则是特斯拉在自救。

新能源车企股价暴跌是主旋律

纵观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其实并不仅是特斯拉市值在不断下滑,从去年开始,国内的新势力品牌市值同样一泻千里。

至于原因,理性来看就是新能源汽车前些年的确存在股价上涨过快,大大超出基本面的问题。可事实上,新能源板块短期股价上升,是由资本对行业的美好预期推着向前走的,靠的是想象力和资金博弈,业绩的影响几乎不计。

但随着新势力品牌持续的亏损,加上不断有新势力品牌破产倒闭,对投资者来说,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再说直白点就是,资本已经过了新造车估值迷惑期,不再盲目无脑押新能源,新势力汽车品牌市值泡沫已被戳破。

更何况,进入到2023年后,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已经波及到了整个汽车市场,新势力品牌为了保持竞争力,也不得不降价。但国内除了比亚迪外,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都是处于亏本状态,参与价格战只能导致亏本加剧,让投资者完全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更可怕的是,如果没能在这场价格战中生存下来,所面临的必然是破产倒闭。即便是通过降价在销量上有所提升,只会陷入越卖越亏的死循环。可以预见的是,从2023年枯袭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重大变革,会有更多新势力品牌破产倒闭。

写在最后:

市值蒸发超2700亿元,对特斯拉来说根本就无伤大雅,毕竟在去年底的时候特斯拉市值一度跌到了不足4000亿美元,但在年后又涨到了6000亿美元以上。可以肯定的是,马斯克并不会因为特斯拉市值暴跌而停止降价,未来特斯拉仍有很大的降价空间,否则就无法完成200万辆的销量目标。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轱辘,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除了特斯拉,新能源车企没有一家能打的?卖车亏钱的问题出在哪?

除了特斯拉,新能源车企没有一家能打的,卖车亏钱的问题出在在于研发的费用居高不下,对于研发人员和费用投资过多导致卖车依然亏钱状态。所以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也是一个漫长过程。

除了特斯拉以外,其他的新能源汽车没有一家是能够扛得住经费等多种费用的,为什么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赚钱难的问题主要在于研发的费用非常高,而且对于人才培养投资设备等指碰旅多个层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费用累计起来都是庞大的数字,对于未来汽车也是一个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从成立以来,亏损已经达到600多个亿。

原材料上涨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表明对电池的生产成本价格非常高,原材料的资本炒作导致电池产业吵竖链出现各种无法唯凳供应和短缺价格上涨多种问题,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整汽车的设备和价钱都不断上涨。对于电池的使用,包括各种尼姑锡等材料各种材料的上涨,造成成本越来越高。而对于新能源的涨价也是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所以其利润达不到,出售价格可能多种要求,所以导致没有利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仅如此,对于疫情有深远影响,疫情导致很多车辆无法销售,对于很多汽车的零部件大部件所产生的企业也按下了暂停键,无法正常生产供应链的停产供应商的,降低数量无法正常控制物流,所以对于汽车的出售和正常运转有极大的风险和问题。

新能源本身是一个新型产业,其研发和构造属于长时间的过程,各种产业生产无法进行资金提供,所以不断利润下降。从新能源汽车而言确实有很多进步和发展,但是对于电池和各种补贴计划政策支持等方面,还需要国家的进一步改善新能源汽车都需要很多充电桩的设计,对于充电桩的无法满足,也使其销售额不断下降。

比亚迪降价是真是假?理想亏损20亿?威马维权意外获温暖

E周大事纪,周周有新瓜。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寒意到来车企思变。近日,有消息称,比亚迪王朝系列已经启动降价,交车周期较去年出现不同程度的缩短。

本周一,理想汽车正式对外公布了2022年Q4季度以全年财报。根据财报显示,理想汽车2022年净亏损20.3亿元,较2021年的人民币3.215亿元,亏损增加了近7倍。按交付量和净亏损计算,不难算出理想汽车每卖一辆车,亏损就达1.52万元。

近期,威马的各类消息,以及成为了悬案。融资到位?工厂停产?员工停薪放假?无论威马到底如何唤族帆,维权的员工已经开始线下+线上维权活动。在此之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转发@李如花同学 微博表示,“我这里还缺人,可以考虑一下。”@李如花同学则回复称,“卑微小公关如花,在线表示感恩老板垂青,死而后已。”

比亚迪确实降价了,但与官方无关

2023年,开年之后,“涨价潮”与“降价潮”同时席卷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

一边是传统企业说到做到,元旦当天或过后,包括比亚迪、广汽埃安、哪吒汽车、长安深蓝等等品牌,均宣布了涨价通知。究其原因,基本上都是国补退出、原材料上涨,导致的终端价格涨价。

另一边,特斯拉似乎是提前感受到了“寒意”,直接在今年1月6日直接开启了全系降价模式,最高降幅达4.8万元。降价之后的效果显而易见,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在1月的订单量迎来了大举涨幅。

随后,问界、小鹏等车企纷纷跟进,以保证自己的产品终端竞争力。即便是没有明面上官方降价,私下也有部分的品牌有不公开的促销政策。

在1月的销量统计中,比亚迪、特斯拉销量表现亮眼,理想汽车在推陈出新后,也做到了逆势增长。不过,整体的市场前景,还是被各类专家所看衰,甚至于锂电池生产量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在此背景之下,网络和雹上已经“等等党”,凡是要买车,等等肯定会降价。而近期,有媒体曝光,比亚迪全国各地多个门店出现了王朝系列产品降价优惠活动,有经销商表示比亚迪汉的降价幅度高达1万-2万元,宋、元车型也有优惠。

不过,据比亚迪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我们官方没有降价这一说。”该工作人员以比亚迪汉和比亚迪秦举例称,比亚迪汉要推新款,因此要对2021款比亚迪汉进行去库存,经销商会有部分优惠政策,而比亚迪秦是新推出了减配减价的版本,同时也有增配涨价的版本,并非降价。”

是什么拖累了理想

本周一,理想汽车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理想汽车营收和交付量双双再创历史新高。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76.5亿元,同比增长66.2%;季度交付量达到46,319辆,同比增长31.5%。

全年实现营收452.9亿元,同比增长67.7%;全年交付133,246辆,同比增长47.2%。此外,理想汽车第四季度毛利率回归健康,达到20.2%,全年毛利率达到19.4%。

在持续加大研发层面和能力层面投入的背景下,截至四季度末,理想汽车现金储备达584.5亿元。

整体来看,理想汽车在大方向上,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健康发展。唯一的问题是,理想汽车在毛利润数据上有所下滑,2022年理想汽车第四季度毛利率为20.2%,全年毛利率19.4%,与2021年的毛利率21.3%相比出现了下滑。

官方表示毛利率下滑的原因主要由于2022年与理想ONE有关的存货拨备及购买承诺损失,被2022年第三季度起开始交付的理想L系列较高的车辆毛利率部分相抵销所致。

在亏损方面,2022年理想汽车经营亏损为36.5亿元与2021年经营亏损的10.2亿元相比增加了259.3%。2022年净亏损20.3亿元,较2021年的人民穗高币3.215亿元,亏损增加了近7倍。2022年理想汽车汽车总交付量为133,246辆。

按交付量和净亏损计算,理想汽车每卖一辆车,亏损就达1.52万元。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亏损,主要是理想汽车在去年投入了大笔研发经费。根据财报现实,2022年第四季度,理想汽车研发费用为20.7亿元,占比为11.7%。2022全年研发费用为67.8亿元,全年费用占比15.0%,同比增长106.3%。

大笔研发经费的投入,在当下理想汽车已经组成了L系列的产品矩阵,L9、L8、L7已经成为新势力品牌之中的热门走量车款。在可以预见的短期未来内,理想汽车还会推出L6与MPV车型。

如今,理想汽车旗下的产品矩阵,已经远超过当年一款车型闯天下的局面,更多的新车加入,意味着理想汽车的市场覆盖面积更加宽泛。那么下一步,或许提升利润率,就是理想汽车的核心重点。

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在微博提到,“豪华汽车品牌的毛利率超过 40%,而采用直营模式的车企保持 20%的毛利率才能健康运营。”很显然,当下的理想汽车只是将将及格。

威马员工网络公开讨薪,吉利汽车副总裁:我这里缺人!

从去年开始,威马到底怎么样了,一直是外界讨论的热点。一会即将倒闭、一会经销商诉讼、一会冻结资金。今年年初,又爆出拿到了融资,即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IPO。

威马就像是一匹病入膏肓的垂垂老马,一会进ICU、一会进赛场,到底怎么样外界真的很难“拿捏”。

不过,就在今年2月18日,威马汽车湖北黄冈工厂内部员工向媒体爆料称,由于威马停薪欠薪,工厂两百多名员工正在进行集体维权。

据其介绍,威马汽车去年10月份开始降薪,11月之后开始只发最低生活保障金1650元,扣除个人社保到手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等到了12月到手工资就只有500元左右。

随后就有消息称,威马汽车开始了第二轮集体降薪,仅发25%工资,甚至有部分员工停薪留职,引发了外界对威马汽车生产经营状况的再次讨论。

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威马汽车因为疫情和市场环境等因素遭遇困难,正在采取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全力保障复工复产和终端用户的体验。而在这条微博下方,有大量讨要工资、请求补缴社保的评论。一位网友写道:“作为最底层的员工,整整把五年青春奉献给你们,如今连最基本保障都给不了,太寒心了!”

就在外界还在猜测之际,2月24日,事态再度升级,在威马汽车黄冈工厂门口,威马员工拉起多条讨薪横幅,横幅上写着“企业拖欠工资可耻,职工的利益谁来管,还我血汗钱”、“企业高管不管职工利益,将何以立足于社会”等。

2月27日,对于威马汽车拖欠员工工资一事,黄冈市人社局所属单位劳动保障监察局工作人员作出回应:“已经接收到威马员工的维权申请,正在受理相关事宜。”据了解,目前市劳动保障监察局与市人社部门已成立专班介入此事,并为一百多名威马员工做了笔录登记。

在威马员工维权事件不断升级的过程中,2月25日,一位名为“李如花同学”的网友在社交网站发文称,自己被威马汽车“停薪留职”、并讲述相关具体情况。

随后,该微博被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转发了该网友的微博,并说道:“我这里还缺人,可以考虑一下。”

对此,网友评论称,“杨总大气”,“上微博,直接找老板谈”、“BOSS直聘”。

网友“李如花同学”回应称“卑微小公关如花,在线表示感恩老板垂青,死而后已。”

从网友评论、“李如花同学”的回应来看,充分肯定了杨总的雪中送碳是多么暖心。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149号公路,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3年4月国内汽车质量投诉指数分析报告

日前,汽车门网发布了2023年4月的国内汽车质量投旁斗诉指数分析报告。4月份,汽车门网整体投诉指数达到了9797.85,环比上升10.61%,汽车科技化催生出很多新问题。

本月,共128家车企上榜,比上月新增5家。TOP10榜单中,4家合资车企上榜,6家自主车企上榜。“南北丰田”继续霸榜,投诉指数远高于其他上榜车企。遭遇集中投诉的长安汽车和比亚迪升至二、三位。本月,车机故障依然是被投诉最多的问题,仪表台老化开裂、车机系统老旧无法升级为主要槽点。

投诉总结发现:

一、从投诉品牌来看,4月份投诉榜单TOP10中,除丰田依旧占据霸主地位外,长安汽车和比亚迪迅速蹿升至前三席。其中,长安汽车UNI系列和CS系列均出现大面积车机问题投诉,比亚迪则因元PLUS、海豚、海豹等热销车型的价格问题上榜。

二、从投诉车企来看,合资车企投诉指数占比达到了45%;自主车企投诉指数占比持续上升,至52%;进口车企的投诉指数下降至3%。合资车企投诉指数下滑明显,其中很大原因是宝马系的集体退场,仅靠皇冠陆放和标致408等少数合资车型支撑,已难以占据主要地位。自主车企中,长安“三杰”和比亚迪“独侠”的强势崛起,成为拉动自主车企投诉指数走高的主要配乱动力。

三、从车系来看,华系车仍然是被投诉最多的车系。长安汽车和比亚迪是被投诉最多的华系品牌,长安汽车UNI系列、CS系列两大热销系列集体沦陷,比亚迪元PLUS、海豚、海豹等热销车型因价格调整纷纷上榜。日系车本月排名第二,丰田成为投诉大户,仪表台开裂投诉居高不下同时,车机卡滞无法升级成为新的吐槽点。德系车排名第三,宝马车机减配和奥迪天窗漏水、电机无配件、电车降价都是车主吐槽的重点。

四、从细分车型来看,SUV车型的投诉指数占比略有下降,降至53%。除少数合资车型投诉突出外,SUV投诉主要集中在自主品牌。紧凑车回归第二,标致408是其中最大的出力者,本是挽回形象的保价政策在此被东风标致玩坏了。中型车排名第三,占比15%,在日系车中泛滥的仪表台开裂问题让多款车型上榜,中型车投诉榜单日系车独占六席。

五、从投诉车款来看,月的投诉集中于2022款和2021款等三年内新车,元PLUS、皇冠陆放和标致408是被投诉最多的车型。其他款老车型排在第三位,投诉为所熟知的仪表台老化开裂问题。本月2023款车型投诉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6%。

六、从投诉问题来看,车身电气是本月被投诉最多的问题,其中丰田的老款车型是该类投诉的常客。服务类问题紧随其后,元PLUS变相加价和标致408的保价问题均在其列。发动机问题排名第三,主要表现为发动机异响、漏油、漏防冻液、发动机无法启动等。

一 汽车培启档品牌投诉指数分布

4月份,丰田继续“霸榜”,以绝对优势持续领跑,这其中既有丰田品类丰富的固有情况,也有仪表台老化开裂大面积爆发的原因。长安汽车升至第二,车机系统老旧无法OTA升级的投诉在多款热门车型上集中出现,使其成为本月品牌投诉中最大的黑马。比亚迪升至第三位,是榜单中少数非质量问题排名上升的品牌,因比亚迪旗下产品价格波动损害了已购车主的利益,从而引发投诉。投诉品牌TOP10中,本土品牌和海外品牌各占五席,本土品牌随着保有量的提升,投诉份额提升也十分明显。

(一)丰田重点投诉车型指数分析

4月份,丰田依旧面临各种质量问题的轮番轰炸,在仪表台老化开裂的固有问题上,皇冠陆放的车机系统老化无法OTA升级可谓异军突起,已经连续两个月保持高位,成为丰田品牌投诉的支柱车型。

(二)长安汽车重点投诉车型指数分析

本月,长安汽车成为品牌榜单中的最大黑马,旗下长安UNI-K、长安UNI-K智电iDD、长安CS55 PLUS三款热门车型均陷车机舆论漩涡,长安三车宣传时均支持OTA升级,结果部分车主购车一半年依旧用着老系统,因车机系统版本低频发车机卡顿、全景摄像头无法使用等情况,给车主带来诸多不便。

(三)比亚迪重点投诉车型指数分析

4月,元PLUS以一己之力支撑起比亚迪品牌排名第三的位置,厂商变相降价是车主投诉最多的问题,也是元PLUS空降榜单的主要原因。据悉,部分车主顾虑新能源车价格不稳定特意提前询问了销售是否会降价,在得到无优惠的答复后纷纷入手,结果在比亚迪推出88元抵扣5888元的优惠活动后引发不满,促成集中投诉事件,同样受该问题困扰还有海豚和海豹。

二 车企类别投诉指数分布

本月,合资车企投诉指数占比达到了45%;自主车企投诉指数占比持续上升,至52%;进口车企的投诉指数下降至3%。TOP10榜单上,6家自主车企上榜,合资车企占据四席。

合资车企投诉指数下滑明显,其中很大原因是宝马系的集体退场,仅靠皇冠陆放和标致408等少数合资车型支撑,已难以占据主要地位。自主车企中,长安“三杰”和比亚迪“独侠”的强势崛起,成为拉动自主车企投诉指数走高的主要动力。进口车企本月投诉指数与上月持平,宝马依旧是进口品牌中的投诉主力。

(一)重点合资车企投诉指数分析

本月,一汽丰田毫无悬念的再次霸榜,仪表台老化开裂和车机系统老化无法OTA两大致命问题,让它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东风标致跃升至第二位,其主要问题并非出在质量上,而是东风标致并未将守护消费者信心的报价政策执行到底,巨幅的优惠引发标致408首批车主不满,进而形成投诉洪流。广汽丰田排在投诉榜单第三位,凯美瑞仪表台老化开裂和汉兰达的发动机车机问题是其两大投诉支柱。

(二)重点自主车企投诉指数分析

本月,投诉榜单TOP10中出现两匹黑马,长安汽车因UNI系列和CS系列的车机问题,投诉指数出现爆发式增长,空降榜单首位。比亚迪上榜则与质量无关,主要因旗下热销车型价格变化引发老车主不满,引发对于元PLUS、海豹、海豚等车型的集中投诉。吉利汽车排名第三,本月并没有投诉突出车型,上榜主要原因是车型基数大。

三 汽车国别投诉指数分布

4月份,华系车仍然是被投诉最多的车系。长安汽车和比亚迪是被投诉最多的华系品牌,长安汽车UNI系列、CS系列两大热销系列集体沦陷,比亚迪元PLUS、海豚、海豹等热销车型因价格调整纷纷上榜。日系车本月排名第二,丰田成为投诉大户,仪表台开裂投诉居高不下同时,车机卡滞无法升级成为新的吐槽点。德系车排名第三,宝马车机减配和奥迪天窗漏水、电机无配件、电车降价都是车主吐槽的重点。

  从投诉问题来看,长安UNI系列、CS75系列车机老旧不升级和比亚迪元PLUS、海豚、海豹价格下降是车主集中投诉度较高的问题。南北丰田的老款车型仪表台老化问题不必多提,已是长期霸榜的存在,皇冠陆放、汉兰达新车的车机问题也十分严重。德系车的主要问题依然集中在宝马多车车机减配和奥迪天窗漏水、配件不足等问题上。

四 细分车型投诉指数分布

本月,SUV车型的投诉指数占比略有下降,降至53%。除少数合资车型投诉突出外,SUV投诉主要集中在自主品牌。紧凑车回归第二,标致408是其中最大的出力者,本是挽回形象的保价政策在此被东风标致玩坏了。中型车排名第三,占比15%,在日系车中泛滥的仪表台开裂问题让多款车型上榜,中型车投诉榜单日系车独占六席。

SUV榜单中,元PLUS空降榜首,不过并非因质量问题上榜,而是因价格波动引发老车主的不满被送上榜单。皇冠陆放退至第二,车机系统老旧长时间不升级,致使系统卡顿影响使用被投诉。长安UNI-K排名第三,投诉问题与皇冠陆放类似,均是因车机系统长时间不升级影响使用,引发的车主集中投诉。

紧凑车方面,标致408同样是空降榜首,标致408刚上市时为给消费者信心推出保价政策,结果在前段时间的降价浪潮中标致408也出现了2万元优惠,将保价承诺抛之脑后,引发车主不满。卡罗拉排名第二,置身于仪表台开裂漩涡无法自拔,排名第三的马自达3 昂克赛拉同样深陷仪表台开裂漩涡,该问题俨然成为日系车的通病。

中型车中,锐志排名第一,仪表台老化开裂已经成为日系老车的致命难题。深蓝SL03延续上月投诉问题排名第二,凯美瑞排名第三,再次将视线拉回到日系车仪表台老化开裂的老问题。

五 车款投诉指数分布

从投诉车款分部来看,本月的投诉集中于2022款和2021款等三年内新车,元PLUS、皇冠陆放和标致408是被投诉最多的车型。其他款老车型排在第三位,投诉为所熟知的仪表台老化开裂问题。本月2023款车型投诉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6%。

4月份,2022款是投诉指数最高的车型,占比达到35%,元PLUS变相降价、标致408无视报价承诺、长安UNI-K 智电iDD车机系统老旧无法升级均遭到车主集中投诉。其他款车型投诉占达到21%,投诉车型基本被丰田包场,主要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仪表台老化开裂。2021款车型投诉集中于车机层面,皇冠陆放和长安UNI-K均是该层面投诉的重点车型,车型上市一年多迟迟不更新系统,造成使用不便引发投诉。

六 问题投诉指数分布

从投诉问题分布来看,车身电气是本月被投诉最多的问题,其中丰田的老款车型是该类投诉的常客。服务类问题紧随其后,元PLUS变相加价和标致408的保价问题均在其列。发动机问题排名第三,主要表现为发动机异响、漏油、漏防冻液、发动机无法启动等。

丰田皇冠、凯美瑞、卡罗拉等车型基本占据了车身及电气投诉的半壁江山,值得注意的是该类问题已经在其他日系品牌上蔓延,俨然成为整个日系车的通病;此外车机系统无法升级也被囊括在车身及电气投诉之内,其中不乏皇冠陆放、长安UNI系列等重点投诉车型。服务类投诉问题本月主要表现在价格上,元PLUS、海豚、海豹等比亚迪热门车型变相降价和标致408保价问题都是车主集中投诉的对象。发动机投诉方面,标致408的烧机油问题再次复出,飞度的冷车启动异响也是难以解决的世纪难题。

整体来看,随着汽车科技化属性的增加,关于车机系统等科技配件的投诉越来越多。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让原有的汽车价格体系受到冲击,频繁的价格浮动成为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能都到消费者的认可,因此新能源车降价成为新的投诉点。

4月份,车辆价格是投诉集中度最高的问题,元PLIS和标致408均因价格问题上榜。此外车机问题在长安UNI系上大爆发,长时间不升级是车主集中吐槽的焦点,该问题早在几个月前就在皇冠陆放上同样出现过。

投诉指数: 汽车门网全新构建汽车投诉指数计算模型(简称:QCMS),将车型质量投诉分为八大类,根据发动机、变速箱、车身及电气、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轮胎、服务等问题影响严重性分别赋权,并对集中性事件额外加权,最终形成有效投诉指数,指数越大越严重。

数据来源:汽车门网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门,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阅读剩余
THE END